日前,笔者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一移民村落发现,这个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着高高的柴火垛,其中有杨树的枝、干,红柳等灌木的根,这些家庭燃料都来自生态环境脆弱的荒漠区。
“这些乔、灌木可是格尔木的保护神哪。”格尔木市林业站的负责人阎朝峰如是说。据他介绍,格尔木地处柴达木盆地的底部,是盆地的主要构成部分。辖区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天然动植物王国”之美称,主要有野驴、白唇鹿、藏羚羊、雪豹等,野生经济植物达两百多种。但是,由于地理、气候、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格尔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荒漠面积不断扩增。据有关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格尔木的荒漠化面积已达三百八十多万公顷。
在荒漠区,地表植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长期与“沙魔”抗争的过程中,顽强地显示着生命的存在;另外,很多树、草还是野生动物不可缺少的食物。
近几年,随着青海省异地扶贫工作的开展,大量的移民涌入了辽阔的青海西部地区,或开荒,或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由于有关部门在移民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比如不能解决日常所需的煤、气、炭等燃料,再加上迁移户的环保意识淡薄,致使耕地周围的地表植被遭到乱砍乱挖的噩运。同时,开荒一片又弃耕一片,不注意还林还草,于是出现了“人走沙到”的严重后果。在格尔木,灌木红柳有“沙漠卫士”的称号,对保护城镇、农田不受沙害有着重要的作用。可笔者在移民区看到的却是一车车的红柳被运至各自的家中用来生火做饭,当问及为什么不买煤炭来烧时,回答是挖柳根省钱又方便。
据介绍,沙区的植被有的需上百年才能形成,自然防风防沙功能极强,可一旦遭到破坏,后果就不堪设想。破坏一个平方米的红柳植被,就有可能“解放”至少八十平方米的沙丘,形成新的沙源。另外,一部分迁移者为了在生产的同时搞点“副业”,滥捕野生保护动物,滥挖野生药材,这无疑给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由移民导致植被受到破坏的现象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有关人士建议,为了保护沙区的生态环境,必须制定长期的科学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条例;对于移民中出现的燃料使用和植被保护的矛盾和冲突,政府应在配套设施上给予很好解决。(侯德强黎昌政)
本期发表的这组文章,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从下期起,本版就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来稿请寄光明日报国内部《民族生活》专版收,邮编:100050。——编者